运动人体科学学院2026年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博士研究生选拔方式为“申请-考核”制。
招生专业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代码040302),招生人数原则上不多于本年度该专业博士招生总计划的20%,按研究方向导师组进行招生,占用导师组2026年博士生招生计划(附件1)。
1.具有推荐免试资格且获得所在院校推免名额的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等相关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前三年学业成绩排名需在学院全年级前10%;
3.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4.应有较好的外语基础;
5.具有浓厚的学术兴趣,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博士生培养潜质;
6.诚实守信,学风端正,不存在任何有违学术道德、专业伦理等行为;
7.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8.达到《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直博生)“申请-考核”制招生实施细则》(附件2,简称“实施细则”)中有关要求。
申请人报名前应仔细阅读申请条件和《实施细则》(附件2),确认完全符合条件并完全知晓同意后再进行网上报名。网上报名时必须如实、准确填写信息。凡不符合报考条件或弄虚作假者,不予录取。
1.预报名
符合本科直博申报条件的学生,请于2025年9月11日-9月14日(每天8:00-20:00)通过北京体育大学直博生招生报名系统(https://bm.bsu.edu.cn/zbbm/)进行预报名,同时在线提交申报材料。我校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将对考生的预报名信息进行资格审核,确定综合考核名单并组织线下考核,具体安排以学院通知为准(暂定于9月18日)。
申报具体要求详见《实施细则》(附件2),申报人应将所有材料拍照或扫描后汇总为1个pdf文件(以姓名+身份证号命名),在报名期间上传至报名系统,逾期不予受理。
2.正式报名
综合考核通过的考生还必须登录“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免初试、转段)信息公开管理服务系统”(网址:https://yz.chsi.com.cn/tm),在教育部规定时间内参加全国统一网上报名并完成有关手续。
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均为全日制非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
本科生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标准学制为5年,最长学制为7年(含休学时间)。被录取的直博生一律于2026年9月办理入学报到手续,经教育部审核通过后,获得博士生学籍,并开始享受博士生待遇。
考核分为资格审核和综合考核两个阶段,由学院直博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具体流程和要求见《实施细则》(附件2)。
进入综合考核的申请人须在考核时提交身份证原件、相关证明材料原件等,以便进行核实。
按照考生综合考核成绩从高到低排序,综合评定,择优录取。
体检在新生入学时统一进行。体检不合格者,取消入学资格。
1.学费:所有学术学位博士生均需缴纳学费。普通博士生学费标准为每生每学年10000元,五年共计50000元。每年学费在每学年第一学期报到时缴纳。
2.住宿费:每生每年为750、900、1200元不等。
3.我校设有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等,建立了完善的多元奖助体系,具体内容见《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定办法》、《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学业国奖学金评定办法》(北体字[2015]233号)和相关文件。
4.伴随着学校国际化办学进程的加速,学校设立了诸多博士生短期出国访学(含参加国外学术会议)等奖励和资助项目,用于激励在校优秀博士生的学习及科研工作。我校一直实施“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在学校重点建设的学科领域每年选拔优秀学生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和交流学习等,详情请登陆我校研究生院网站查询。
注:以上学费、住宿费、奖助体系均为2025年标准,2026年有新标准则按新标准执行。
1.申请人要准确填写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过程中、本科期间因违规、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严肃处理。
2.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我校不指定考试科目的参考书目和参考材料,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前辅导班,各类相关辅导班均与我校无关。
3.申请人须遵守我校关于考试的相关规定,不遵守相关要求并造成恶劣影响的,我校将取消其报考资格。直博生考试方式、考试时间等将视具体情况进行安排,届时另行通知,请申请人关注。
招生单位代码:10043
联系人:赵老师
联系电话:010-62984792
E-mail: zhaoxing@bsu.edu.cn
联系地址:教学实验楼321
咨询时间:工作日9:00-11:00
附件1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2026年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研究方向 | 拟招生人数 |
运动解剖原理与动作优化 | 0-5 |
运动生理学机制研究 | |
运动表现与生物力学研究 | |
运动生化与营养研究 | |
运动与体质健康研究 |